河北廊坊關停55家電鍍廠
電鍍廠資訊:河北霸州和永清(兩地屬廊坊管轄)的數十家電鍍廠,將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排放。污水中重金屬的含量超標60倍。廊坊警方昨天透露,目前,廊坊共有55家黑電鍍廠被關停和取締。
昨天,公安部公布了包括廊坊電鍍廠非法排污案等4起環境污染重大案件,記者對電鍍廠排污案和另一起污染較為嚴重的昆明“牛奶河”污染案分別進行了實地采訪。
成因
特殊地理位置成就電鍍產業
楊芬港鎮位于河北霸州的東部,東接天津市,西邊是霸州市有名的工業重鎮勝芳鎮。天津的王慶坨鎮自行車產業發達,勝芳鎮則是中國北方鋼木家具生產最為密集的重鎮,這兩種產業最需要的就是對零件進行電鍍。夾在中間的楊芬港鎮,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,電鍍業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。據了解,楊芬港鎮的電鍍廠,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。
今年52歲的翟中武是楊芬港鎮東寨上村人,此前是一家電鍍廠的老板。翟中武告訴記者,在他的記憶中,1968年村里就有了電鍍廠。從15歲那年起,翟中武就開始在電鍍廠工作。1978年起,電鍍廠開始擴張。
翟中武說,他算是子承父業,因為父親就是電鍍廠的老板。“這是村里的支柱產業。”翟中武說,他的廠子以前只有三四個工人,他每年能掙五六萬元。
與楊芬港鎮電鍍廠的“歷史悠久”相比,永清縣三圣口鄉黃家堡村的電鍍廠屬于“后起之秀”,最早的也才開了五六年。因為電鍍廠都建在一塊“林占地”里,多達十幾家,這里被村民稱為“電鍍小區”。1984年出生的姜偉立,一年前才在這兒投資開建了一個電鍍廠,他說,現在連成本還沒有收回。
據翟中武和姜偉立說,他們兩個村,至少有1/3的人干著與電鍍有關的活兒,要么合伙開電鍍廠,要么在電鍍廠打工。黃家堡村的村民姜印蘋說,年輕人一般去勝芳打工,而騎不了摩托車年齡稍大的村民,就選擇在電鍍廠干活兒。
據廊坊警方統計,5月下旬至今,廊坊關停的黑電鍍廠多達55家。6月18日,記者從霸州到楊芬港的路上,還能看到不少電鍍廠的廣告。
危害
村民每天都聞到刺鼻酸味
6月18日下午,記者來到翟中武曾經營的電鍍廠所在地。因為已經被關停,廠子里只剩下一些盛放原料和鍍鋅作業用的槽子、原料桶等雜物。在廠子后面的一個大坑內,滿是黃濁的污水,上面還漂有一層油污,散發出一股難聞的味道。水坑周邊散落著廢料桶、廢紙箱、廢手套、塑料管、石棉瓦等各種各樣的垃圾。
楊芬港鎮派出所所長潘慶華說,周圍的廠房都是電鍍廠,大大小小共有6家。他們都是將用過的廢水直接排到這個坑里,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的樣子。而據當地村民說,這個地方原來是一塊平地,2009年,電鍍廠挖土建廠房,挖出了一個大坑。
村民穆女士的家離廠區約300米。她說,電鍍廠開工時,每天都能聞到刺鼻的酸味,吃飯的時候聞到這種味道,都沒有食欲。如果衣物曬在外面,就會落上黑色的小灰點,所以她家的衣服都在屋里晾干。
穆女士說,村民也知道電鍍廠“有毒”,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,即便經常聞到令人惡心的酸味,也不知道這對身體有多大的傷害。說起飲用水,不管是楊芬港鎮還是黃家堡村,幾十年前就吃上了深達數百米的地下水,電鍍廠的污水暫時沒有影響到飲用水。
對于電鍍廠非法排污的危害,近年來當地人才有所認識。翟中武說,電鍍廠最早建在村子里,后來搬到村子邊,再后來遠離了村子。而離廠子較近的農田,廠子會派人找到農戶,每畝地給上幾百元的補償。
現狀
坑內數百噸污水等待處理
黃家堡村“電鍍小區”的十幾家電鍍廠,是直接將污水排到東側的一個坑里。在這個污水坑的東岸,就是一塊玉米地。
這些電鍍廠所有的原料包括硫酸、鹽酸,以及含有鋅、鉻、鎳等重金屬的化學原料,一般是用硫酸、鹽酸為被鍍的零件除油、除銹,然后用清水清洗,將零件放入含有鋅、鉻、鎳等元素的溶液中通電鍍鋅、鍍鎳,再用清水沖洗后鈍化、去氫,生產過程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。
兩個排水坑的水樣檢測結果顯示,黃家堡村污水坑的pH值為2.75,明顯呈酸性,化學總需氧量超過國家標準的兩倍,六價鉻的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近兩倍。總鉻含量超過國家標準60倍,鋅含量超過標準61倍多,鎳含量超過國家標準60倍。而東寨上村污水坑里的污水,pH值在2.5和3.0之間,重金屬含量目前仍在檢測中。
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項目官員賀敬女士表示,一般情況下,水的pH值在6.0到7.5之間算是正常的,低于3已經是很強的酸性。這種酸性污水更容易讓重金屬稀釋出來,污染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。再加上污水本身已經是重金屬嚴重超標,很容易滲透和遷移。雖然附近莊稼短期內看不出危害,但這些有害物質會慢慢滲透,并且累積到莊稼果實里面,導致食品重金屬超標。
賀敬表示,重金屬在人體內積累過多,容易引發多種疾病。具體來說,鎳會引發呼吸道疾病,導致肺癌等疾病。鉻有很強的致癌性,六價鉻本身比鉻的毒性要強100倍,對人體的危害更大。
據警方統計,黃家堡村污水坑的污水有160余噸,目前已經抽走進行處理,污水坑里也填埋了石灰。東寨上村污水坑里的污水約有360噸,當地正在尋找專家研究如何處理。
查處
涉嫌非法排污38人被抓
今年5月,央視對廊坊這些小電鍍廠直接排污的情況進行了報道。從5月22日起,當地警方對涉嫌構成污染環境的小電鍍廠和個人進行立案調查。截至目前,已經抓獲38人,43人在逃。
翟中武在警方前來調查時逃離村子。5月30日,他在霸州另外一個地方的銀行取錢時,被當地警方抓獲,移交給霸州警方。5月26日,姜偉立向警方自首。據警方初步統計,兩人的電鍍廠排污量在30噸左右。目前,兩人已經被刑事拘留。
今年6月18日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外發布了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,對環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。根據新的司法解釋,排污3噸以上即為嚴重污染,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處或者單處罰金。
公安部有關負責人表示,今年以來,公安部集中部署各地重拳打擊污染環境犯罪活動,偵破了112起發生在河北、遼寧、山東、湖南、云南等地的污染環境重大案件,并對重大案件掛牌督辦。
質疑
黑電鍍廠為何能存在多年
在今年6月5日舉行的廊坊市環保工作電視電話會上,廊坊市委常委、紀委書記劉書強說,這些嚴重污染環境的電鍍企業為何屢禁不止,為何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,究其背后原因,是利益問題。劉書強指出,為了極少數人的利益,一些職能部門監管不到位,關停不徹底。有的以罰代管,有的只罰不管。還有個別人通風報信,充當保護傘。